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电影 > 末代皇帝 标准数码修复四碟DVD终极豪华典藏版 托盘精装 带画册

浏览历史

末代皇帝 标准数码修复四碟DVD终极豪华典藏版 托盘精装 带画册

末代皇帝 标准数码修复四碟DVD终极豪华典藏版 托盘精装 带画册

prev next

  • 商品货号:ZQ181102RX0116
    商品库存: 1
  • 商品重量:0克
  • 上架时间:2018-11-02
    商品点击数:1757
  • 市场价格:¥310.79元
    本店售价:¥258.99元
    注册用户:¥258.99元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 商品总价:
  • 购买数量:
    购买此商品可使用:0 积分

商品描述:

商品属性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该片获第60届(1988年)奥斯卡樶佳影片、樶佳导演、樶佳改编剧本、樶佳摄影、樶佳美工、樶佳服装设计、樶佳剪辑、樶佳音响效果、佳原创音乐九项大奖。CC标准收藏版,数码修复,四碟终极典藏。

《末代皇帝》所诠释的溥仪,不单纯是一个皇帝的历史,而是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向来严肃谨慎的中国人认为“讲故事和历史完全是两回事,细节的处理应当尊重历史的真实。”贝托鲁奇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实”和“传说”都无关,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片名:末代皇帝:CC标准导演钦定数码修复四碟终极豪华典藏版
容量:4D9
配置:意大利巨匠贝尔纳托·贝托鲁奇泣血力作!第60届奥斯卡樶佳影片、樶佳导演、樶佳改编剧本、樶佳服装、樶佳作曲、樶佳剪辑、樶佳音响效果、樶佳摄影和樶佳美术设计9项大奖!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得·奥图尔、英若诚倾力出演,史诗般再现封建中国浩瀚两千余年之末代皇事!独家完整四碟内容首度幕后曝光,一区CC罗里影像修复版,精译中文字幕,导演解说评论字幕搭配,绝无灌水之中影上译原始公映国配再现往昔,OST常规内附。更有标准收藏绝版手册及独家秘藏猛料历史记录片《满铁记录映画集》非河蟹鼎力贡献。血色残阳,往事如烟,即日起王者归来,御驾亲征,完美揭秘末世帝王跌宕人生!

未代皇帝 豪华精装标准收藏版(4D9) 

  银幕不朽传奇!《末代皇帝》除了将本片全球版本(DVD及蓝光)所有素材一网打尽之外,独家为您搜罗来自日2发行之《满铁记录映画集》中涉及溥仪在伪“满洲国”的真实历史纪录片段——《满洲国旷古大典》、《王道灿烂》,樶真实还原历史现场。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创造出一部偏西方视角、但制作认真的传记电影。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中国背景、中国故事、中国人物,混杂了西方人的观念与技法。影片以一个特殊人物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影片的摄影和服装等尤为气派,溥仪的人物塑造回避了脸谱化的窠臼。


末代皇帝》的故事:

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樶缺少管教、也是樶孤独的孩子……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末代皇帝》的看点:

第60届奥斯卡樶佳影片、樶佳导演、樶佳改编剧本、樶佳摄影、樶佳美工、樶佳服装设计、樶佳剪辑、樶佳音响效果、樶佳原始音乐九项大奖,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巴黎最后的探戈》、《1900》、《小活佛》)巅峰作品,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背景材料主要来源于溥仪生前所着的《我的后半生》和紫禁城清宫档案史料。

末代皇帝》的包装:

此版来自一区CC标准修复完整四碟精装版[导演剪辑剧场版/电视加长版][全无损画面],100%复原CC原版外套、封面、封底、折页图案、托盘背景图、碟面、96页书册,从内到外无一中文印刷。100%一区CC复原原版碟面,碟面无一中文,厚金色盘基;外包装外面附带了一页三折的可拆卸中文汉化底纸活页,带有设计跟封底不一样的图案,上面印有DVD配置说明,对四张DVD的介绍一目了然;100%复原的一区CC原版手册为96页纸,全部采用了杂志常用的高质铜板纸,内容有:大卫·汤姆森的影评《末代皇帝或满洲候选人》2008;贝托鲁奇《万民之君》1987;电影造型设计文章1992;末代皇帝-贝托鲁奇-中国-演员英若诚1987;贝托鲁奇中国梦与电影拍摄日记。

从包装上看,96页的一区CC原版书册不提,单就这次《末代皇帝》的整体做工,比之以前出过的同类CC版还要好,这也是迟迟推出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一直在耐心修补中影上译原始公映国语的14处爆音,最终拿出了市面独家的无爆音国配,而后期加料的中文封底活页也耽误了一段时间,也算是做CC时的对影片本身的态度吧。

⊙《末代皇帝4D9》的配置:

前两碟为导演剪辑剧场版和首度发行的可变加长版正片,后两碟为完全花絮碟。全部静态英文菜单,可变形2.00:1画面,剧场版提供了英语DD2.0、中影公映国语DD2.0(市面独家无爆音国配)、英语评论DD2.0、英语评论DD2.0(评论内容重复)音轨,收录多版本(台三/港三/韩三/六区)四种风格中文简繁字幕5条,画面无损;加长版提供了日本二区独有的英语DD5.1音轨,碟2因容量限*制未集成国配,保证画面无损,收录双风格中文简繁字幕3条。两张花絮碟除了自带的CC版完整花絮内容以外,还独家收录日二独有溥仪时期满洲里花絮(不和谐),内容为《满铁记录映画集》中涉及溥仪在伪“满洲国”的真实历史纪录片段——《满洲国旷古大典》、《王道灿烂》,最真实还原历史现场,全部动态花絮时长430分钟,除预告片外的所有花絮都制作了中文字幕,部分花絮翻译了中文评论和中文注释字幕。

从配置上讲,首先我们不会指点江山,所以自己不会跟别家做比较,做CC版的都在那儿摆着,精品和大杂烩都不少,我们只跟自己比,这次《末代皇帝4D9》的配置保持了之前同类CC精品的水准,不同于市面的独家配置也算对得起这些经典电影和喜爱这些经典电影的人了。

英文:The Last Emperor
中文:末代皇帝
地区:意大利 英国 中国(1987)
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
主演:尊龙
陈冲
邬君梅
英若诚
陈凯歌
版本龙一
类型:剧情
配置:一区CC导演钦定修复完整四碟精装版[导演剪辑剧场版/首度可变加长版][无损画面]+多版本[台三/港三/韩三/六区]四种风格中文简繁5条+独家翻译中文评论2条及中评双显字幕+独家日二全新加长版DD5.1音轨+中影公映国语(市面独家无爆音国配)+泰三+德二+独家430分钟多版本[独家日二区独有花絮[不河蟹]/一区CC新版海量花絮]完整花絮及字幕+完整OST+独家100%还原96页一区CC原版书册(所有包装从内到外无一中文印刷+100%还原CC原版外套/封面/封底/折页图案/托盘背图/碟面/96页书册)
容量:7.83GB
7.91GB
7.93GB
7.94GB
片长:02:42:57(30段)(剧场版)
03:38:36(34段)(加长版)
视频:可变2.00:1(NTSC)Weave
音频:(剧场版)
英语DD2.0/192Kbps
国语DD2.0/192Kbps(独家无爆音国配)
英语DD2.0/192Kbps(评论)
英语DD2.0/96Kbps(评论)
(加长版,容量限*制未集成国配)
英语DD5.1/384Kbps
字幕:(剧场版)
中文简繁5条(多版本[台三/港三/韩三/六区]中文[四种风格])
中文评论2条(导演/制片/编剧/配乐)
中文正片与评论双显
英文
日文
法文
泰文
丹麦文
(加长版)
中文简繁3条(双风格)
英文
日文
韩文
德文
荷兰文
花絮:碟1-预告片(2分37秒)
碟3-贝托鲁奇“意大利行者”(53分,中英文字幕)
视频明信片(7分59秒,中英文字幕,中文评论字幕)
贝托鲁奇的中国之旅(50分51秒,中英文字幕)
拍摄故事和主创访谈(45分2秒,中英文字幕)
满洲纪录(39分16秒,中英文字幕,主菜单按左)
18首OST(主菜单按右)
碟4-BBC的拍摄纪录片(65分58秒,中英文字幕)
影评家访谈(25分4秒,中英文字幕)
中国喧嚣的过去(45分13秒,中英文字幕)
1989专访贝托鲁奇(30分33秒,中英文字幕)
(主菜单按左入日二花絮菜单,可全部播放)
建国之春(17分16秒,中文注解字幕)
满洲旷古大典(18分38秒,中文注解字幕)
跃进国都(22分58秒,中文注解字幕)
100%还原96页一区CC原版书册
(大卫·汤姆森的影评《末代皇帝或满洲候选人》2008;
贝托鲁奇《万民之君》1987;
电影造型设计Ferdinando Scarfiotti1992;
末代皇帝-贝托鲁奇-中国-演员英若诚1987;
贝托鲁奇中国梦与电影拍摄日记)
码率:6.47Mb/sec
4.90Mb/sec
片基:金盘

碟一:

剧场版正片(165分钟),同时也是导演樶满意的版本,可以说是真正的“导演版”。

容量:7.83GB

音轨:


1,正片,英语DD2.0,192Kbps
2,评论,英语DD2.0,96Kbps
3,评论,英语DD2.0,192Kbps
4,国配,汉语DD2.0,192Kbps

字幕:

01,英文正片
02,中文正片(繁体)
03,中文正片(简体)
04,丹麦文正片
05,法文正片
06,泰文正片
07,中文评论(简体)
08,中文评论(繁体)
09,正片评论双显
10,中文正片(繁体)
11,中文正片(繁体)
12,中文正片(繁体)
13,日文正片

02、03、10为三区字幕,11、12为完全相同的根据国配整理的字幕,三区字幕和英语原声对应的更紧密,国配中字的细节更丰富。中文评论字幕质量不错,貌似在市面其他版本基础上做了修订的,细节更准确,遣词更考究。

花絮:2分37秒的本片预告,无字幕。

碟二:

电视版正片(218分钟),比剧场版加长近60分钟。根据电影合约,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和贝托鲁奇二人在影片拍摄完成后,首先必须剪出一个4集、每集50分钟的版本,供以后电视台播放之用,也即后来的218分钟版本。导演本人认为这个电视版有些冗长,不如剧场版。

容量:7.91G

音轨:

1,正片,英语DD5.1,384Kbps

独家日二版DD5.1收录,是一个亮点。加长版没有做国配也是明智之举,因为很多加长片段无对应国配,而且两个版本一些细节上剪辑也不同,对国语实在是费力不讨好。

字幕:

01,英文正片
02,中文正片
03,中文正片
04,中文正片
05,韩文正片
06,德文正片
07,荷文正片
08,日文正片

花絮:无。

碟三:

花絮碟,全部花絮都配备了中文字幕,质量过关。

容量:7.93GB

花絮1:《贝托鲁奇 - 意大利旅行者》

本片的拍摄者是《巴黎最后的探戈》的助理导演Fernand Moszkowicz,片长53分钟,可视为贝托鲁奇从意大利帕尔玛到中国的行纪。八十年代早期在贝托鲁奇去洛杉矶拍摄Dashiell Hammet的作品《红色收割》之前,他造访了《1900》和《巴黎最后的探戈》等影片的外景地,同时拜访了很多朋友,比如乔纳森·德米、杰拉尔·德帕迪约等。然后影片镜头一转,改为记录贝托鲁奇在《红色收割》的计划流产之后,探访文明古国中国、拍摄《末代皇帝》时的见闻。根据原版英文字幕翻译的中文字幕质量不错。

花絮2:《来自中国的明信片》

1985年贝托鲁奇为拍摄《末代皇帝》做准备,到中国寻找合适的外景地。他有感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拍摄了这段时长7分21秒的视频明信片。很多反映当时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画面,现在看来非常珍贵。这里有两条音轨可供选择,一是本片的原声,二是导演后来的评论。对应原声音轨,原版附带英文字幕,翻译不错。由于评论是英语的,所以原版没有英文字幕,但是听译字幕比较过关。

花絮3:《贝托鲁奇的中国之旅》

时长51分钟,由保罗·布鲁纳蒂制作的异常精彩的拍摄花絮,内容涵盖了剧本、摄影、作曲、剪辑等各个方面。很多都是现场取材的第一手资料,重头戏是作曲家坂本龙一和大卫·拜恩的访谈。根据原版英文字幕翻译了中文字幕,质量很好。

花絮4:《制作“末代皇帝”》

时长45分钟,全新制作的访谈合集,受访者有摄影师Vittorio Storaro,剪辑师Gabriella Cristiana,服装设计师James Acheson,艺术指导Gianni Silverstri等。这里有个问题,由于受访者操持的语言不同,所以原版英文字幕也是时有时无,中文字幕质量很好。

彩蛋1:《满铁记录映画集5:王道灿烂》

主菜单第一选项向左进入,独家日二花絮,时长39分钟,为日本拍摄的政治宣传片,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本片从日俄战争讲起,回顾从伪满政府成立到当时的十年历史,里面含有大量伪满时期末代皇帝溥仪日常生活的记录。本片的很多细节都可以作为日军侵华的铁证,这是一段可以作为历史资料,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花絮。字幕有两条,一条白色的正片字幕,一条黄色的背景介绍字幕(内容并不多),质量都很好。

彩蛋2:本片OST

主菜单第一选项向右进入,18首。

碟四:

花絮碟,本碟花絮有很多需要听译的内容,难度不小,中文字幕质量非常不错。

容量:7.94GB

花絮1:《南岸秀》

BBC拍摄的66分钟的纪录片,主要内容是《末代皇帝》的拍摄花絮。本片相较其他制作特辑,包含更多的拍摄地现场花絮,例如剧务组织群众演员、演员忘词等等妙趣横生的内容。片中包含大量对影片主创人员的采访,甚至包括对溥仪弟弟(作为本片的艺术顾问还在片中客串了角色)的访谈。听译字幕不错,对一些中文发音但是带有方言口音或者吐字不是特别清晰的语段,也配置了中文字幕。

花絮2:《大卫·拜恩谈“末代皇帝”》

本片作曲大卫·拜恩2007年的全新访谈,时长25分钟,专为此次CC版DVD的发行而拍摄。他主要回顾了当年是如何加入制作团队并且如何与多位作曲家合作的往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配乐草案和乐谱的珍贵镜头,我们同时还可以听到配乐的演示版,并将之与最后的成片相对比。中文字幕。

花絮3:《飞越禁宫:Ian Buruma解读中国的动乱年代》

二十世纪前半段,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本片中历史文化学者Ian Buruma将为您简要回顾那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45分钟的片长,其中包含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中文字幕。

花絮4:《面对面》

BBC摄制于1989年的晚间电视访谈节目,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主持人杰里米·伊萨克斯面对面的采访贝托鲁奇。话题主要涉及导演生涯早期回顾,电影理论的建立,《末代皇帝》的成功为其带来的影响,下一个拍摄计划等等。中文字幕。

彩蛋:《满铁记录映画集3》

主菜单第一选项向左进入,独家日二花絮,时长59分钟,共分三部分:建国之春(无声),满洲旷古大典(配乐),跃进国都(配乐)。片中无对白,白色字幕对应的是字幕板和一些场景字幕。黄色字幕是简短的背景知识介绍。

幕后

拍摄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创造出一部偏西方视角、但制作认真的传记电影。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中国背景、中国故事、中国人物,混杂了西方人的观念与技法。影片以一个特殊人物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影片的摄影和服装等尤为气派,溥仪的人物塑造回避了脸谱化的窠臼

 

主旨

 

本片的编导从人性角度出发,表现了溥仪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为“”,又从“神”变为的故事。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溥仪的生活环境得到表现。影片的艺术技巧娴熟,人物的内心的矛盾和孤独、对人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斗争,都得到深入的展示。本片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结构上,影片采用的是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手法,保持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与人物心理相合的色调和布景,优美的画面构图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影片的成功,是各国创作人员密切合作的结果。本片获得1988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服装奖、最佳作曲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美工奖。

 

导演

当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以纯粹的西方人的眼光关注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他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呢? 贝托鲁奇在接受法国《首映》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1972年当贝托鲁奇筹拍他那部惊世骇俗之作《巴黎最后的探戈》时,他的同胞也是师辈的安东尼奥尼正在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自称是“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的安东尼奥尼遭遇了中国境内声势浩大的批判。当时贝托鲁奇声援安东尼奥尼,认为“这部描绘中国城乡诗篇的记录片《中国》是真正关于中国人的电影。”那场风波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的碰撞,而是当时极左思潮和西方现代思想之间发生的冲突。十多年后,当贝托鲁奇带着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的摄制组来到真实的中国,他在“历史”与“故事”之间,首先选择了“故事”。

 

演员

 

溥仪——尊龙

    
尊龙10岁进入
香港京剧名伶粉菊花的春秋戏剧学院(著名的香港影星萧芳芳和陈宝珠就是师出粉菊花),1969年到美国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涉足美国舞台剧之后,出演电影《龙年》让尊龙建立了国际影响度。据尊龙的助理说,当年贝托鲁奇在面试男主角时,尊龙是第一个,而且贝氏也的确是一眼就相中了气质独特的他,但是贝氏不相信这个男一号会来得这么容易,所以又在美国以及亚洲地区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尊龙身上。

 

婉蓉——陈冲

 

陈冲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以《小花》迷倒无数观众,初出茅庐的她轻而易举地捧走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第一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在《小花》之后,陈冲又相继主演了凡响平平的《海外赤子》和颇有争议的《苏醒》,此后便留学美国寻找她的艺术梦。比起后来居上的邬君梅,陈冲初到美国时发展并不顺利,1987年出演《末代皇帝》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文绣——邬君梅

 

这部影片对于饰演王妃文绣的邬君梅来说是个通向美国的机遇。1984年上影厂拍摄由黄蜀芹执导的影片《青春万岁》,还在上中学的邬君梅首次参演,那一年她16岁。在《末代皇帝》中演技还显青涩的她当时片酬只有600元人民币。但是拍摄此片后就赴美留学,后来星途坦荡,曾在华裔女导演王颖、英国导演格林纳威的影片中担任女主角。

花絮

开创先河

 

·这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第一部在获准在紫禁城内拍摄的西方电影是Lucy Jarvis1973年为NBC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紫禁城》。

数字统计

·溥仪的胞弟溥杰和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都被聘为本片顾问。

 

·剧组还采访了一些跟溥仪有关的人,包括他的妻子、监狱长、男仆都给与了本片一些意见。

 

·影片一共使用了1万9千名临时演员。

 

·片中出现的喇嘛是禁止被女人碰的,所以剧组特地为他们聘请了男性服装助理来协助他们穿衣。

 

·为了制作朝廷上人们的假发,发型师Giancarlo di Leonardis使用了2200磅头发。为了登基那场戏,他的工作人员花了10天培训了50名中国员工,使他们能在两小时之内搞定2000名临时演员的假发和辫子。

 

·剧组聘请了一名意大利厨师为摄制组的外国成员做饭。他一共带来了2万2千瓶意大利矿泉水,450磅意大利咖啡,250加仑橄榄油和4500磅面粉。

 

·片场的管理非常严格,饰演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Reginald Johnston)的彼得·奥图(Peter O'Toole)有一次因为忘带通行证而被剧组拒之门外。

 

·为了饰演旗人,2000名士兵剃了光头。长官劝说他们这显示了与意大利和英国间的国际友谊,并给每名士兵发放了3.5美元的奖金。

 

·影片使用了1100名学生来饰演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导演贝托鲁奇花了很多长时间来给他们灌输愤怒的情绪,因为这些孩子们都体会不到文革中的那种情感。

 

·贝托鲁奇当时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两个拍摄计划,另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Andr Malraux)的小说《人的命运》(La Condition Humaine)。中国政府同意了本片的拍摄,并对内容没有作任何限*制。

 

幕后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为本片提供了他们的摄影棚和大量的临时演员,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本片的国内发行权。

 

·建于15世纪的面积广阔的紫禁城有着高而厚重城墙,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绝佳的隔音效果,尽管当时中国的摄制组成员还不太习惯同期录音。

 

·由于不允许机动车辆进入,连彼得·奥图都只能用自行车作为工具出入片场。

 

·这是第一部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评为PG-13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制片人杰瑞米·托马斯(Jeremy Thomas)单枪匹马地为影片筹得了2500万美元资金。

 

·影片拍摄期间恰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但是摄制组得到了政府的优先权,使得女王无法参观紫禁城。

 

·影片中扮演长官的英若诚当时是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人物介绍

简介

 

光绪34年(1908年)10月,光绪、慈禧先后病笃。慈禧死到临头仍念念不忘把持政柄,突然决定立溥仪为嗣,并于10月20日发下“懿旨”,召溥仪入宫。结果演出了一场溥仪大哭殿的闹剧。

 

溥仪闹殿后的第三天,慈禧就一命呜呼了。慈禧死后举行了正式的国丧。消息传开,许多有钱的中国人群集卖唱的园子里(妓院的俗称),公开欢庆。两周后,12月2日,溥仪登基。

 

登基大典融宗教世俗于一体:乐师太监牧师集结在太和殿,溥仪被放在又高又大的皇座上。12月2日那天,天气奇冷,溥仪又惊又冷,浑身打颤。侍卫内大臣和文武百官列队,一个个到他面前宣誓效忠。王妈是唯一能管住他的人,只有跟她在一起,溥仪才安心,但那天却不准她参加大典。诏书要求既是父亲又是摄政王的醇亲王载沣陪伴溥仪参加这场冗长、可怕、任何3岁孩子都费解的礼仪。

 

“我感到拖沓、沉闷,”溥仪后来写道,“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要这个,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喊也越来越响。我的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他说这话意在安慰我,却给文武百官留下了惨淡的印象,他们把这看作是不祥之兆。”

 

生平

 

溥仪(1906一1967),中国清朝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清入关后第十代皇帝。道光帝曾孙,酵亲王载沣子,姓爱新觉罗,字浩然,英文名亨利满族。1908年 11月14日 , 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

 

第一项《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共8款:(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5)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7)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8)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第二项《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共4条:(1)王公世爵概仍其旧;(2)皇族具有与国民同等的权利;(3)皇族私产一体保护;(4)皇族免服兵役之义务。

 

第三项《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共7条:(1)与汉人平等;(2)保护其私有财产;(3)王公世爵概仍其旧;(4)民国政府为生活过艰的王公代筹生计;(5)先筹八旗生计,在未筹定前,其俸饷仍旧支放;(6)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7)听其自由信仰原有宗教。

 

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见张勋复辟)。

 

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是:

 

“今大清皇帝欲贯彻五族共和之精神,不愿违反民国之各种规章制度仍存于今日,特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正如左: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权利。

 

二、自本条件修改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三、清室按照原优待条件,即日移出禁宫,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五、其一切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当归民国政府所有。”

 

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2 月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 。 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 ,改元康德。溥仪于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 ,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份,先后两次访问日本。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 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5年。

 

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 ,1959年12月4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7年10月17日因患尿毒症卒于北京。终年六十二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迁葬于河北省易县。著有《我的前半生》。

 

相关影评

奥斯卡

 

第六十届(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三家联合摄制,片长218分钟。该片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在3小时38分钟内讲述60年的事情。该片在西方上映后。立即掀起了“中国热”。1988年,第60届奥斯卡奖颁奖揭晓,《末代皇帝》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9项奖。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为什么要拍摄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1987年,法国《首映》杂志记者在采访贝尔托鲁齐时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作了肯定的回答,“这是一段令人着迷的故事”,“......溥仪已成为历史,他象征着一种观念,即通过教育,-个人能得到彻底改变。”贝尔托鲁齐在同一天采访的谈话中还直言不讳地谈到“要是我对溥仪没有这种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共通的好斗性。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贝尔托鲁齐

 

贝尔托鲁齐身为一个艺术家,凭藉自己的良心和真诚说出的这番话,虽不能完全有助于我们去深刻理解溥仪这个在中国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但至少给予了我们某种启迪,溥仪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贝尔托鲁齐从艺术的角度窥见的那个溥仪与现实中真实的溥仪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溥仪的一生却是同中国动乱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溥仪从政治傀儡被改造人后,亲眼目睹过去那些改造他的人如今被视为“牛鬼蛇神”从人的地位上驱赶下来,这是历史对人的命运的一次嘲弄。

 

《末代皇帝》的背景材料主要来源于溥仪生前所着的《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清宫档案史料。整个摄制组是一个共同创作的集体: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另外还有30名翻译人员。

剧情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监狱里遇见了他的胞弟溥杰,于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养心殿院中,溥仪和溥杰玩得正起劲。他已长到6岁,但还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经懂得手上握有无上的权力,并开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监们。这时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废黜,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上”了。

 

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里,溥仪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发生改变:学会了骑自行车,戴上了眼镜,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服,学会了跳舞、打网球,并且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尽管他在1922年仍按旧制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他的心已飞向英国、飞向牛津大学

 

镜头又闪回监狱。溥仪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历史:

 

1924年夏天,一队冯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围了故宫,迫令溥仪迁出紫禁城。溥仪在庄士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女特务川岛芳子被派驻在婉容身边,庄士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陈宝琛等人的劝戒,以“中国背弃了我”为理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婉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她和司机的奸情败露,私生的孩子被烧死后,她精神失常,被日本人送走了。溥仪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冈的监护下,尝够了当儿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满洲国”解体,溥仪出逃未遂,在长春机场上被苏军俘获,才结束了他的丑恶的“前半生”。

 

在溥仪交代他的罪恶历史时,镜头不时回到监狱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

 

溥仪获释后在北京植物园任职。8年后的某一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生活中的一切秩序,甚至连红绿灯的含义也都被颠倒了过来,溥仪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忽然遇到了一队被红卫兵押着游街的“牛鬼蛇神”。溥仪无比惊讶地发现,在那头戴高帽、脖上挂著名牌的一群人中,居然有当年战犯管理所的所长。溥仪急忙上前告诉红卫兵说,“同志,你们一定弄错了,我认识这个人,他是好人。”红卫兵回答说:“帝国主义者!反革命分子!叛国者!”被搅糊涂了的溥仪独行来到故宫博物院。这里已没有游人。他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那的故宫门卫的小红卫兵说,“我是中国的皇帝”。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

 

今天,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参观这个过去皇帝的宫殿,在雄伟的太和殿前几乎每个导游都会向他们的游客介绍:“这是太和殿,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的时候在这里登基,1967年,他在北京逝世……”


电影原声

艺术家:Su Cong苏聪

 

David Byrne大卫·拜恩

 

Sakamoto Ryuichi坂本龙一

 

年代:1987

 

类别:各类原声专辑

 

国家/地区:美国

 

定义电影《末代皇帝》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里面的演员是中国的,场地是中国的,故事情节是中国的,但不能算是中国电影,它曾获得1987年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全拿的殊荣,但这个殊荣是由一个老外导演创造的。或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该片上映以来,国内闻其名者不多,而央视在介绍该片的时候也有刻意贬低他的意思——就稍微提及一下苏聪凭该电影拿到奥斯卡金人。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有星级评选,该电影可谓经典的上选,而其中的原声音乐,更是经典中的上上选。

 

先谈谈电影。

 

皇帝,这个职位的诞生不一定是政治的产物,而应该是凝聚了男人的最终幻想——它代表了“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利,身后有三千佳丽,还有一个别称叫“万岁”,其中的任何一项对男人来讲都显得极有诱惑。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便是:“万岁,您可以做任何事。”但对末代皇帝溥仪来讲则不然,皇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直到后来他成为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真正能够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甚至包括他娶的女人。他的身边充满的阴谋和欺骗。从他三岁登基到五十三岁得到释放,半个世纪里,溥仪给人的印象竟是犹如囚徒一般,他一直经历着失去:亲情、自由、爱情、尊严……他的一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却始终无可奈何。被人赶来赶去,从故宫到天津,从天津到满洲里,最后竟沦为阶下囚,到抚顺看守所。另一个别称叫“战犯”。有句名词叫“物是人非”,对溥仪来说则是“人是物非”矣。

 

提到“物非”,我很欣赏和佩服导演的功力。首先是色彩上。紫禁城油画般的鲜红与金黄,国民政府灯光中的昏淡与苍白,文革那宣传画般的绿色与红色。另外还有紫禁城上空华丽苍凉的落日,伪满洲国皇宫内漫天飘扬的飞雪,抚顺战犯管理所床前彻夜明亮的月光,都让人难忘。但让人叹服的是在细节上,溥仪的一生正是处于中国政治和思想上风云变幻的时期,本来影片只是溥仪的个人传记而已,但导演用镜头置一个人的命运于整体的社会环境下。一下子就显得恢宏了起来。影片的主题其实是人与历史的关系。镜头中的故宫青砖红墙的真实质感,光影班驳的森严殿宇,都平添了影片的历史厚度,从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看出深意。从登基时盛大百官跪拜礼仪到文革时的红卫兵高举牌匾,高喊口号,并大跳忠字舞,让人觉得其实历史恍若一个轮回——改了朝代,却又出了另一个“万岁”。而通过那只历经半个世纪的蝈蝈的串联,更是让人觉得其实人生也恍若轮回梦境。蝈蝈的镜头真堪称神来之笔,尤其难忘尊龙的笑容——他颤巍巍的走向龙椅,上面承载了儿童和少年时代的回忆。冲红领巾小孩一笑,显得有点纯真,又带点神秘。最后“溥仪”成了导游口中的说辞,从此隐没于历史当中,镜头移向龙椅定格,实在让人顿生慨叹。

 

想起李煜的一首词: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但是,导演并没有冷冰冰的只是讲述历史而已,而是对这位皇帝充满同情之心。从影片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