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执行 58 个查询,用时 0.036165 秒,在线 79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694 MB
《上海之夜》為徐克電影工作室的開山之作。百看不厭。《上海之夜》出品於1984年,那正是港片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崛起,20多年過去,《上海之夜》依舊有著濃郁的時代特征,看起來絲毫沒有時間帶來的距離感。《上海之夜》卻讓人久久難忘,電影工作室二十五年來的四十九部電影裏,徐克最喜歡的是它,因它“很耐看,很溫暖”,身為香港電影節形象大使的莫文蔚,第一個要推薦的也是它。《上海之夜》不是現實的邏輯,不是灰了心的新世紀人的邏輯,它另有一種邏輯,是電影的邏輯,是徐克的邏輯,是熱情的邏輯,是希望的邏輯。斯蒂芬·金有名言“你要相信你所寫的東西”,徐克則是懷著極大的誠實去相信《上海之夜》裏的一切巧合、一切遭逢,以及人和人之間的暖意。《上海之夜》另有一種罕見的明媚。《上海之夜》以其懷舊浪漫的筆法被評為當年香港電影節十佳中文電影之一,同時獲得了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特別獎,並於1988年送東京參加了國際幻想電影節。用徐克自己的話來說:“新一代電影人一定要沖破傳統,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今時之努力,並非為較一日之長短,而是為了自我的突破。”徐克用自己在電影中的探索去尋求自我的突破,在不斷的成功和失敗中去探索屬於自身的風格。這種氣度和勇氣讓人敬佩!據說徐克找遍了上海的橋,也無法覓到適合片中的那一種,最後只得搭景才拍。雖然片中是不那麽純粹的上海的橋,上海的路,上海的風。但還是要感謝徐克懷舊的時候,還能念到借用“上海”這個充滿回憶符號的地點。上海之夜,喜歡它的有情也有風。
獎項提名:
香港電影金像獎1985年
最佳導演 / 徐克
最佳影片 / 徐克
最佳原創配樂 / 黃霑
最佳原創歌曲 / 黃霑
最佳女主角 / 張艾嘉
最佳女配角 / 李麗珍
最佳原創歌曲 / 葉倩文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剪輯電影:上海之夜
英文:Shanghai Blues
國家: 香港
類型: 喜劇 / 歌舞
日期: 1984-10-11
導演: 徐克
編劇: 司徒慧焯 / 陳冠中 / 杜國威
主演: 鐘鎮濤 / 張艾嘉 / 葉倩文 / 田青 / 李麗珍 / 成奎安 / 文雋 / 胡楓
劇情:抗戰年代,夜總會小醜董國民(鐘鎮濤 飾)不堪忍受日寇對上海的肆意轟炸,毅然告別叔父投軍,出發之前,董國民在蘇州橋下與一名女子一見鐘情,他們約定勝利後再見……時間一晃十年,董國民回到上海,自此時常在蘇州橋下徘徊,渴望再遇當年人,然而物是人非,此時的橋下只有幾個落魄的老兵露宿。董國民樓下的舞小姐阿舒(張艾嘉 飾)收留了一名來滬女子鄧仔(葉倩文 飾),並給她生活上的幫助,二人以姐妹相稱。董國民與鄧仔在天臺邂逅,雖然鄧仔並非董國民所誤會的當年人,但仍對這位青年產生了好感。不久阿舒亦介入了這段關系,但為成全鄧仔,阿舒選擇了退出。不久董國民終於發現阿舒正是橋下的當年人,而此刻,阿舒卻與別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配置:法二HKV數碼修復特別收藏版 / 官方粵語配音 / 官方中文字幕
格式:D9
容量:7.91GB
時間:01:38:43
視頻:可變形寬熒幕1.85:1
音頻:法語DD5.1 / 粵語DD2.0
字幕:中文 / 英文 / 法文 / 日文
花絮:徐克訪談(32分57秒)
徐克電影中的女性(18分46秒)
劇照巡禮(3分29秒)
本片預告(3分9秒)
8個HKV出品亞洲電影預告(包括《我要復仇》等8個約9分)
彩蛋(預告片選單)
網站介紹
碼率:6.36Mb/sec兩個月前,徐克監制及導演的電影,除了《中日南北和》,就是這部電影工作室的創業作《上海之夜》沒看過。這麽多年來,從錄像帶到VCD再到DVD,《上海之夜》始終芳蹤難覓,如今終於得償所願。
看徐克的電影,總是很High,當然更不悶。
《上海之夜》亦如此,影片格調與《刀馬旦》近似,講述亂世兒女亂世情,但前者更著眼尋常百姓。一男二女的三角戀,原本俗套,但拍得流暢可喜,偶爾幾個凝靜鏡頭頗具文藝腔,水準不俗。影片有太多處境喜劇的笑料,但編排細心,段段經典。鐘鎮濤、張艾嘉、葉倩文演得也好,令《上海之夜》笑中帶著溫情,那份天涯淪落人、相逢似相識之感,則讓人動情回味。
劇情梗概:
故事背景放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吹大喇叭的鐘鎮濤與逃難女子張艾嘉於十年前一同橋底避難,相約日後再聚,不料他們住在樓上樓下竟互不相識,因為避難當時上海被轟炸停電,他倆並沒有看清對方的相貌。另一方面,鄉下來的葉倩文尋親不著,被好心舞女張艾嘉收留同住,她後來參加月歷公主選舉,鬧出很多笑話。而最令人唏噓無奈的,則是他們三人之間的一段微妙三角戀情。
故事背景放在了抗戰時期的上海。1937年的8月,日本兵臨上海城下,黑雲壓城。在劇團吹大喇叭的鐘鎮濤不甘做無聊的小醜,決心參軍抗日。在離開劇場的晚上,遭遇了倭寇的空炸,邂逅了美麗的張艾嘉,亂世裏的愛情比較來的容易。漆黑的夜晚,兩個人都沒來得及看清楚對方的面目,就被洶湧的人潮擠得分散。幸運的是總算來得及定下後會之期:勝利之後就在失散的這個橋底下再見。抗日結束後,世道仍舊混亂不堪。從部隊退伍的鐘鎮濤還是得靠扮演小醜勉強度日,日常做一些歌曲,但是無人賞識。張艾嘉已經淪為了舞廳裏面的歌女,外表潑辣但是內心依然善良純真。兩個人都在守候著當年的約定,但卻總是失之交臂。張艾嘉收留了被偷得身無分文的葉倩文,同時,鐘鎮濤也搬家到張艾嘉的樓上,卻對面不相識。葉張二人都愛上了善良熱心的鐘鎮濤。但是張艾嘉為了當年的決定而退出情局。機緣巧合,葉倩文當上了選美皇後,獲得巨額獎金。張艾嘉與鐘鎮濤也知道了對方就是自己苦苦等候的人。
上海之夜:徐克電影工作室的首作1、1984年4月徐克與施南生成立電影工作室,開山作即是由鐘鎮濤、張艾嘉和葉倩文主演的《上海之夜》,這個片子在徐克幫新藝城拍攝的《我愛夜來香》,幫嘉禾拍的《新蜀山劍俠傳》之後。徐克描述當時電影工作室的情況是這樣的:“金公主出資給新藝城,再由新藝城將資金撥給我們。我想是因為金公主不想新藝城跟我們有任何沖突。影片掛上電影工作室的名字後,成敗只由電影工作室負責,不會影響新藝城的金漆招牌。我在新藝城支取導演片酬及分紅,有了電影工作室後也是一樣。分紅方式是收入扣除制作費、發行費後抽取百分之三。”
2、這部影片亦是徐克慣用的舊瓶裝新酒,石琪說它是在向“國”/粵語社會愛情喜劇致敬,比如鐘鎮濤飾演街頭小樂手,好像《馬路天使》,與樓下雙姝的歡喜冤家關系,好像《十字街頭》,在天臺上拉小提琴像《聶耳》,擠兌、搶購金幣則像《烏鴉與麻雀》,至於上海夜總會的歌舞近似《魔域奇兵》。
3、徐克對舊上海背景下各個階層的生存狀況,世俗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情有獨鐘,在1986年的《刀馬旦》中仍有題材上的繼續,而他對市井人物鮮活生動的漫畫式描繪很難說不曾受到李翰祥那些世俗喜劇的影響(當然也可以更早的追溯到袁牧之的《都市風光》、《馬路天使》那裏去)。本片中也看到了不少李翰祥影片中常用的一些熟面的配角龍套,鐘鎮濤的阿叔、夜總會的那個光頭老爺子,字幕做的簡陋,我識得人也喊不出來名來。
4、《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中,黃霑提及《上海之夜》:“和徐克合作,始於《上海之夜》……我一寫便寫了十二個主題旋律,叫徐克來挑。可以挑,最合徐克脾胃。我跟他說:你要好的,這樣吧,一開始便奏〈秋的懷念〉,返回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味道。我們就這樣偷了那曲做序,改了一點兒。還有〈夜來香〉,兩曲加在一起,即使沒去過上海,都懂得是那兒的味道。徐克和三、四個人深夜一時來我家,邊喝酒邊做,四時完工,我致電找經常通宵錄音的拍檔戴樂民來彈奏,邊彈邊繼續喝酒。到早上五時半,徐克說倒不如找個人來唱。六時我們抵達喜來登酒店用早餐,把住在那兒的葉蒨文接來我家。她才剛放工,呱呱叫,但還是來了,給我們唱了〈晚風〉。”
5、本片中的很多場景畫面都獨具匠心。比如鐘鎮濤和張艾嘉在混亂中跌落橋下得以會面,那裏黑暗一片,兩人甚至無法看清對方的面孔,遠處的背景是一片恐怖的紅光(炸彈造成的火災)。“橋”在這裏變成了二人的庇護,正是戰爭的到來使這對如萍飄零的小人物形成了緊密的聯盟。後來抗戰勝利,從軍的鐘鎮濤再回上海,來到橋下,住在這裏的則是一群依靠輪流賣血為生的殘疾無業者,遠處的背景則是燈火輝煌的大上海的繁華景象,受災受難的依然不過是窮苦人。
6、徐克利用空間巧合拍出許多趣味盎然的段落,最值得一提的是鐘鎮濤和張艾嘉淋濕歸來換衫,卻被葉倩文撞見一段,這其中還多了一個四處藏身的小偷(即是偷去葉倩文和鐘鎮濤錢包的同一人),後來甚至再來了鐘鎮濤的朋友(先前誤從鐘那裏拿走葉的錢包)。五個人在狹小局限的空間內,在木板、布簾的遮掩下,相互查找躲避,詢問對峙,這段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最能體現出導演調度的功力來。與徐克幾乎同時涉足影壇的杜琪峰,要看出此一種時間、空間、人物、情境隨心所欲的調度能力,得等到99年的《槍火》去,所以說徐克實在稱得上是香港影壇的天才導演了。
7、主題曲“晚風”不聽不知道,是一首類似“夜來香”舊上海味道的旋律,黃沾是鬼才,全程包辦詞曲,因為有了1985年“晚風”的成功合作,徐克原本只訂了一首,最後索性連買帶送,好一個“買一贈三”。後來1987年才有“倩女幽魂”的驚艷。背後故事也不看不知道,獲得臺灣金馬獎音樂獎的這首歌,當時是葉倩文第一次見到沾叔,是在淩晨四時半時他家中,聽他創作的這首歌,而葉倩文當時因為剛從國外返回香港不懂聽,所以並不覺得好聽。沾叔又和葉說不文笑話,很怪的初次見面。葉非常生他的氣,但是獲獎後,她還是對黃沾表示感謝。歷史總是在出奇的重演,1988年的那首無敵金曲“祝福”,同樣也是不被葉看好,勉強的接來唱,不料無心插柳推出之後大受歡迎。應該說是葉的運氣不差,歷史總是無獨有偶的相似。華納高層黃柏高一定堅持要錄制“晚風”粵語版,葉堅持不肯,吵過後還是錄制了粵語版。從此以後她不遺余力的多次公開表態鐘情於國語版本,大概這真的是一首沾染了那個年代的上海夜風的歌曲,無比奢華的十裏洋場,停不了的紙醉金迷。多次適時響起主題曲的靡靡之音,將劇情烘托恰到好處。
8、徐克在選角方面向來是獨具慧眼,最能發掘演員本身的特質。本片中像葉倩文飾演的鄉下女孩子,憨真有趣,動輒雙眼圓睜,每有落難,卻總能逢兇化吉,。對鐘鎮濤的感情也是直接熱烈,誤會張艾嘉“勾引”鐘鎮濤後,氣沖沖地斥責張“落衫搶我男友,簡直是無恥下流”,談僵後摔門出去,未幾又眼淚汪汪地跟張借錢買個燒餅吃,等張心軟後,破涕為笑,所有爭執煙消雲散,實在是教人又愛又氣的小孩子脾氣。而因《最佳拍檔》系列中俐落短發的男人婆形象大受歡迎的張艾嘉,穿起旗袍燙起頭發竟然立時多了好些淒淒慘慘的風塵味,與直來直去的葉倩文配戲,又不至於過分哀怨,反而頗具喜感,張艾嘉演來收放自如,演技著實了得。相比較於這兩位女子的大放異彩,鐘鎮濤的憨直小生反倒顯得一般了。不過此一階段,徐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本來就出彩遠甚男人,到86年的姐妹篇《刀馬旦》,幹脆是三個女人一臺戲了。
10、李麗珍紮個牛角辮,說話結結巴巴,模樣笨笨呆呆,呃……教我怎不來扮怪蜀黍,大叫三聲:好口耐耶!!!11、因為是D9,收錄有很長的一段徐克講出的介紹花絮,一一翻出片子後面的故事,越看越有意思。有些電影就是如高山流水般投緣,不管你藝術還是商業,搞怪還是正統,對胃口就行。徐克偏愛用歌星一點不假,之前看的《鬼馬智多星》有LAM和泰迪羅賓,《倩女幽魂》有LESLIE,《英雄本色Ⅲ》的梅姐,《刀馬旦》的葉倩文,《笑傲江湖》的SAM。《Shanghai Blues》這裏一下就用了2個。如果不是陰差陽錯的話,可能還看不到由他導演的這部不同於之前風格的片子。雖然還是祭起了招牌式的法寶,比如那段四人房間捉迷藏,雖然還是保留了不少嘲諷的幽默,比如歪打正著的月歷皇後評選。雖然部分巧合離奇荒誕,比如橋底的流浪士兵賣血換食物。聽的是全粵語對白,當然不可奢求的是全滬語,這裏DVD裏傳來的粵語至少比國語要來得享受。
明媚如唐
以二十五年後的眼光看電影工作室的首作《上海之夜》,著實巧合太多,而且壞在太巧——例如十年前在橋底有過盟約的人成了鄰居,人海中有過瓜葛的人竟齊聚一室;僥幸太多,而且壞在太僥幸——例如被灌醉的葉倩文滾入床底得以保全貞節;向《馬路天使》、《十字街頭》致敬的地方太多,向老上海文藝遺留物取經的地方也太多——街頭群眾把一顆頭左歪右歪的情景,立刻教人想起丁聰漫畫裏的那種惡趣味,用兩個人十年後的重逢撐起整出戲,也有點力不從心,所以散亂的時候也太散亂,張艾嘉倉促間被推上舞臺,機智獻唱“嘻嘻哈哈之歌”,引來老板獻花,似乎要埋設伏筆,卻到底沒有了下文,獻花老板轉眼又意欲染指被選為月歷皇後的葉倩文。
但《上海之夜》卻讓人久久難忘,電影工作室二十五年來的四十九部電影裏,徐克最喜歡的是它,因它“很耐看,很溫暖”,身為香港電影節形象大使的莫文蔚,第一個要推薦的也是它。
它不是現實的邏輯,不是灰了心的新世紀人的邏輯,它另有一種邏輯,是電影的邏輯,是徐克的邏輯,是熱情的邏輯,是希望的邏輯。斯蒂芬·金有名言“你要相信你所寫的東西”,徐克則是懷著極大的誠實去相信《上海之夜》裏的一切巧合、一切遭逢,以及人和人之間的暖意。
《上海之夜》另有一種罕見的明媚,這種明媚在《刀馬旦》中仍舊得到貫徹,這種明媚和暖意,是一種唐人性格。
我們哪裏有機會知道唐朝是什麽模樣呢?長安城裏的飛花,明月樓頭的笛子,窗前梅花的疏影,岸邊踏歌的聲音,遙遠到連真實性都待考,隔著時光的層層損耗和剝蝕,那種坦蕩、明快、酣暢的“唐人性格”,有多少是經了我們的渲染與誇大,也著實難說得很。但,唐人性格與其說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不如說它是一種性格理想的寄托,是人性裏開闊的、豐潤的、明亮的一切的凝結,是身心得到極大釋放的時代的化身。我們已經習慣了,把中國人性格裏好的一面歸唐宋,壞的一面算在明清頭上,把中國人性格裏飽滿的、豐盈的、果敢的、信心充沛的一切,都歸給唐朝,森冷的、枯瘦的、狹隘的、陰慘的、殘破的,一律歸罪明清。而且,愈是不可得,愈是沒有重回的可能,那種唐人性格愈是完滿。
徐克就有性格理想,他那些電影的成功,與其說是電影技術的勝利,倒不如是一種性格理想的勝利。在徐克的電影裏,男人剛毅深沈,女人豐腴亮烈,《新蜀山劍俠》、《笑傲江湖》、《青蛇》、《黃飛鴻》都是這種性格理想的結晶,即便由他監制的《散打》,也有種新世紀朝陽的氣質——我以為,那是所有關於深圳這個城市的影像作品裏最好的一部。而電影工作室的其它作品,也不能脫離唐人性格這個前提去解讀,所以《女人不壞》不能被新時代觀眾所理解,他們不能想象備受煎熬的當代人身上,還可以有這種唐人性格。難怪他掉過頭去拍狄仁傑。
人們公認徐克最懂得女性,那種唐人式的理想性格,其實也是“女性的”。所以,歌德要說:“永恒的女性,引導我們飛升!”
每逢我喜歡的那些人,我也說他“明媚如唐”,還是這個飛升的意思。例如徐克,例如《上海之夜》裏的男男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