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执行 58 个查询,用时 0.034795 秒,在线 297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639 MB
《玻璃之城》是一部看着很舒服的电影,貌似这也是张婉婷作品的一贯特征,但是它又不像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面展现的元素一般简单,它可以说是一部表面看似清新简单,细细品味却充满了杂感的片子。这种杂感可能并不光缘于故事本身,也许更多地来自那种历史的回顾感和时代的印迹感。
这部片子的拍摄背景是香港回归前夕,讲的故事也有着近二十年的跨度。它表面上讲的是一个或是两个爱情故事,实则夹杂了香港在七八十年代以及九七前夕的那种市井风貌乃至人们心理的变化。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些英国辖制下香港政治的隐痛。这一切在导演文艺化的处理手法和柔和的摄影风格下显得那么美妙,一场游行的戏表现得稍微暴力了些。
片子本身用了回顾、插叙式的模式,即现在和过去的穿插。结构算是比较精巧,现在和过去的过度也比较清晰自然。加上片子的配乐,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另外片中处处印着时代的痕迹,例如港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以及后来“何东大楼”的拆除,正因为这些痕迹,才让故事得以全面的展开。
片中港生和韵文算是香港年轻人中的精英分子了,在他们身上,对香港这座“玻璃之城”有种深深的眷恋感。因为他们曾经在这里有着太多的美好回忆。就算时过境迁,仍然具有一种亲切感。因为那些回忆里的主人公,因为那个曾经深爱最后却只能各自遗憾的人,亦或是组成回忆本身的其他人和事。相对于他们而言,他们的下一代却没有这种情愫,尤其对于在国外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个城市毫无内涵。这个可能和他们的履历有关,但是更多的可能是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吧。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了时代感的影片而言,如果要真正靠故事本身的力量去打动人、感染人无疑显得吹毛求疵了些。因为吸引我们的可能要么是些外在的实体元素,要么是种深层的时代情怀。不过片子的故事能讲到这个份上也已经很难得了。虽然看了开头基本就知道了结尾,但是对于大多数已经被那些元素和情怀吸引的观众来说,这一点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在各种元素的精雕细琢下,它就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我们已在不知觉中被触动了。看着他们的校园生活,想着此去经年,等我们再回忆我们的学生时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其实对这部片子的好感还源于自己一直很欣赏张婉婷夫妇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可能是女性导演的缘故,对人物的情感、心理的处理细致入微,这一点和同样身为女性导演的许鞍华相似。片中,不管是港大青年的那种躁动、活跃和激进心理,还是在外留学的华人学生勤奋刻苦的塑造,张婉婷都发挥了应有的水准。尤其是后者,对于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张婉婷来说,这一段犹如她的切身体会一般。《秋天的童话》便是极好的例证,这片子亦然,港生远赴法国留学的那几场戏以及他和韵文间产生矛盾的桥段,都让人感觉拿捏恰当。
对于片尾,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还是他们后天的缘分?他们在一起的画面对照着他们的父辈,让我想起了杨德昌导演的《一一》里面两代人不同的情感行为和历程。结尾他们各自的名字充满了戏剧性,那些日子,那些人,那座城,回忆又不禁涌上心头。
DVD配置:版本:韩国三区数码修复收藏版
配音:国粤双语
花絮:OST+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