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执行 58 个查询,用时 0.035351 秒,在线 148 人,Gzip 已禁用,占用内存 2.838 MB
1982年,《少林寺》公映,內地以當時一毛的票價,累計票房高達一億以上。1982年1月,《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作為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內地功夫片,在當時復雜的政治環境下,《少林寺》在香港創下1616萬港幣的超高記錄。一舉打破香港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開影視界"少林"題材風氣之先的是香港導演張徹(《方世玉與洪熙官》,以"少林和尚"為主角則自劉家良的《少林36房》始。不過,這些多是講南少林的傳奇故事,只將三德、洪熙官、方世玉這些嶺南英雄作主角。臺灣郭南宏的《少林寺十八銅人》倒是以北少林為背景,可惜以機關造型的噱頭取勝,其余乏善可陳。是以真正同時風靡兩岸三地以至世界範圍的“少林”題材,應為1982年的那部《少林寺》。1980年,一次規模有限的武術比賽在山東濟南舉行,張鑫炎等幾位香港銀都機構的工作人員前來觀看,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他的功夫新片《少林寺》挑選演員。武術運動員、教練員中有幸被選中的有山東的於海、於承惠、孫建魁、劉懷良、杜傳揚、崔誌強;湖南的潘清福、陜西的尋峰、浙江的胡堅強、計春華、方平;還有北京的王玨、王群等都是武術高手。其中最為了得的當屬第一主角的飾演者李連傑。李連傑當時是武壇最年輕的風雲人物,已連獲五屆全國比賽全能冠軍,功夫全面,相貌英俊。張鑫炎,六十年代已因拍長城的武俠片《雲海玉弓緣》聞名。70年代文革結束,左派電影公司重新開張,藉著與內地的不尋常關系,紛紛赴內地去名勝古跡實景拍攝。張鑫炎為中原公司拍攝的《少林寺》便是首批取得巨大成功的合拍片。
《少林寺》的故事如今大家自然耳熟能詳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奇固然令人蕩氣回腸,但若沒了小和尚與牧羊女的含蓄愛情,眾和尚“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大塊朵頤,恐怕也會少了幾分精彩。當然,《少林寺》最有看點之處,還是武打場面,除了千軍萬馬的恢宏場面令當時擅長小格局搭景制作的香港影片望塵莫及外,影片演員幾乎全部起用國內有名的武術隊員,動作指導由他們的武術教練負責,以表演性套路武術編排對打場面,極具觀賞性,與看慣劉家班大搞動作拆解的嶺南功夫片迥然不同,自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本片不僅在內地引起空前轟動,即便在看慣功夫片的香港亦是反響熱烈,並創下1600萬的票房,居當年度香港十大賣座影片第四位。同時本片亦獲得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動作設計提名。當然,在俺而言,幼時對《少林寺》最深的印象是牧羊女丁嵐唱小曲那段,人面桃花,歌聲渺渺,迷得還是小小LM的俺目瞪口呆,自此落下淫根。
電影:少林寺
英文:The Shaolin Temple
國家: 香港
日期: 1982-09-30
導演: 張鑫炎
編劇: 盧兆璋
主演: 李連傑 / 於海 / 丁嵐 / 於承惠 / 胡堅強 / 孫建魁 / 計春華 / 劉懷良
國配:上海電影譯制廠 童自榮 / 蓋文源 / 楊成純 / 施融 / 於鼎 / 楊文元
劇情: 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為少林武僧曇宗所救。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習武少林,並落發為沙彌,法號覺遠。一日,李世民偷渡黃河被王仁則兵馬圍困,覺遠等施計解救。王仁則誣陷少林寺內有人通敵謀反,準備滅掉少林。眾僧浴血奮戰,曇宗戰死。此時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陽,王兵嘩變,王仁則被覺遠手刃。為繼承曇宗遺誌,覺遠受戒為僧,兼負武林統領。唐大宗諭立僧兵,並立碑表彰眾僧義勇。自此,少林習武風盛,名傳四海。
素材:日二全碼DTS數碼修復究極收藏版(WEI一帶片頭五分鐘紀錄片的完整版本) / 官方國語粵語配音 / 官方中文字幕 / 《南北少林》法二野貓花絮 / ROM花絮
格式:D9
容量:7.72G
碼率:8.66Mbps
時間:01:39:46(25段)
視頻:可變形寬熒幕2.35:1
音頻:國語(重新混音)DST5.1/1536Kbps
國語(重新混音)DD2.0/192Kbps
粵語(美亞新版)DD2.0/192Kbps
國語(原始公映)DD2.0/192Kbps
日語(TV放映版)DD2.0/192Kbps
日語(重新錄制)DD2.0/192Kbps
國語(美亞新版)DD5.1/448Kbps
英语字幕:中文 / 日文 / 英文
花絮:港版及日版預告片 / 劇照及日本海報(共61+14+18幀);
其他花絮(主菜單Play向上進入):
文字資料:幕後故事
文武全才李連傑:李連傑學習及練武片段
主題曲《牧羊曲》 / 3分23秒 / LPCM 2.0 (1536Kbps);
主題曲《少林少林》 / 3分09秒 / LPCM 2.0 (1536Kbps);
《南北少林》法二野貓花絮:導演訪談26分鐘
ROM內容:李連傑1978年全國武術比賽長拳項目錄像(1分32秒) / 兩首MP3(共8.95M)
少林寺出現的武術名家們
李連傑/ 如今已是國際紅星。當時則是五屆武術全能冠軍
孫建魁/ 《少林寺》中的色空,《少林小子》中的反派假道士。他是山東刀術冠軍,後來還和李連傑合作過《太極張三豐》和《新少林武祖》
劉懷良/ 山東隊全國繩鏢冠軍
胡堅強/ 浙江省武術全能冠軍,後來與李連傑聯合主演《南北少林》
於海/ 螳螂拳冠軍,山東隊教練,後來出演多部影視劇,包括袁和平執導的電視劇《太極宗師》和《新少林寺》
王鈺/ 武術隊員,後來主演了《康熙大鬧五臺山》和《英雄豪傑蘇乞兒》
於承惠/ 劍術名家,主演代表作有《黃河大俠》,最近曾在電視劇《笑傲江湖》中出現,扮演風清揚
計春華/ 武術名家,拍過多部影視劇,近作是電視劇《天龍八部》,他扮演段延慶》
黃秋燕/ 武術隊員,李連傑的前妻
幕後故事這是一部把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與一個為報父仇、出家學武的驚險故事摻雜在一起的優秀功夫片。李連傑成功塑造出了覺遠這樣一位武功高強、匡扶正義的武僧形象,表達出了反對暴政、反對分裂、渴望統一的主題。劇中的主要演員都由我國武術界的精英出任,全部真人真戲,不用彈床不用替身,拍攝都是一鏡到底,不靠特技剪接,給人以真實遒勁之感,為功夫片開創了一個新的時期。
電影《少林寺》片頭字幕(解說:畢克)
“天下功夫出少林”
傳說河北有少林寺,福建有少林寺
浙江、廣東、四川也有少林寺
但是自古以來就帶著神秘色彩的武林聖地
少林寺究竟在哪裏呢?
嵩山,位於中國版圖的正中央,故稱中嶽
是中國五大名山之一
嵩嶽塔是嵩山的標誌
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青磚塔
中嶽嵩山
橫亙河南省中西部的登封縣境內
由兩組群山組成
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
山勢另有一格
遠遠望去,它好像美人春睡的樣子
少林功夫的真正發源地
就在這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松竹林中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
五乳峰上有個達摩洞
相傳一葦渡江的禪宗初祖
印度和尚達摩在這個洞內面壁九年
因為時間久了
它的身形面影投射在這塊石頭上
故稱“影石”
現在移奉在少林寺的千佛殿內
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引人入勝的一座殿宇
殿內五百羅漢的壁畫
造型神態惟妙惟肖,各不相同
這裏是少林和尚練功的地方
方磚地上有四十八個陷坑
是和尚練功站樁造成的“腳窩
正是日久見功夫
在另一座白衣殿內左右兩面
也畫滿了少林寺和尚練功的壁畫
可視為少林功夫秘笈
囚如貓,抖如虎
這幅少林和尚行拳圖
一招一式,套路分明
行家一看,就知道這是正宗少林功夫
少林武術,自明代起就傳到海外
日本拳師宗道臣
在四十多年以前來到少林寺
看了壁畫上的和尚的對打招式
悟創出三法二十五系,六百數十計的
“日本少林寺拳法”
至今門徒遍及全日本有一百萬眾
1980年,五月
“日本少林寺拳法”創始人,宗道臣
攜帶他的夫人、女兒
以及得意門徒數十人
不遠千裏來到嵩山少林寺
在寺內立了一座歸山紀念石碑
他自認為是中國嵩山少林寺的入室弟子
古往今來,關於少林寺的傳說很多
這部影片是根據壁畫上所記載的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改編的
《少林寺》改變一生命運
影片《少林寺》距今已快有30年,但劇中的演員到現在都還保持著聯系。“禿鷹”計春華之後便踏上了表演之路,“色空”孫劍魁則帶起了武術團參加國際表演,弘揚中華武術精神。去年8月,張鑫炎執導的電視版《七劍》開機,除了計春華和十一年沒有拍戲的孫劍魁之外,在《少林寺》中飾演“大反派王仁則”的於承惠也加入了這部電視劇的拍攝。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參演這部電視劇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擔任其中的一個角色。對於改變他們一生命運的《少林寺》,他們有著太多的感情和感慨。於是,有關當年拍攝《少林寺》時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就在兩人會意的眼神中開始講述。“當年的少林寺是滿山荒野”
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腹地的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剎,因少室山下叢林茂密,故取名“少林寺”。如今的少林寺名揚萬裏,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但當年在拍攝電影《少林寺》的時候,這裏卻是滿山荒野,人煙荒蕪。“色空”孫劍魁回憶說,“第一次來到少林寺的時候,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而且根本就沒有路。寺裏只有幾個老掉牙的和尚,泥菩薩的身體已經坍塌了一半。”少林寺的山門雖是實景拍攝,但匾上“少林寺”三個字都是經過重新粉刷的,片中那段綠樹環繞、青草茵茵的室外練功場所其實是在附近的中嶽廟和杭州的“花崗觀魚”拍攝的。在拍完影片之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裏,孫劍魁帶著不少國外的朋友回少林寺參觀,然而少林寺的逐日變化讓他感慨良深,“現在的少林寺總讓我覺得商業味兒太濃了,連和尚都有假的,那種原始單純的感覺真是一去不復返了。”“導演張鑫炎其實是來救場的”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個鮮為人知的內幕,制片方最開始請了香港導演陳文來執導這部影片,當時陳文全部啟用河南京劇團的演員來進行拍攝。但是制片公司對拍出的效果十分不滿,於是才請出張鑫炎來救場。而此時已經花費掉了40萬港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可觀的數字,因為最後《少林寺》的投資也只有200萬元。張鑫炎進組之後,決定將以前拍攝過的素材全部推翻,並開始重新挑選演員,當時正好趕上北京國際武術邀請賽,他在這個比賽中找到了李連傑、孫劍魁等十幾位武術運動員。據悉,在《少林寺》之前,已有135部與少林寺有關的影視作品問世,張鑫炎為了打造一部前所未有的經典影片,決定劇中所有參與“武戲”的演員都要從武術運動員中挑選。扮演“禿鷹”的計春華回憶說,“當時根本沒有動作指導,拍誰的鏡頭誰自己設計動作。每次導演告訴你需要打多長時間,從哪兒到哪兒,我們就開始準備,然後他用錄像機拍下來回去分鏡頭。”所以在《少林寺》中,我們才看到如此之多的打鬥的長鏡頭。“最多一個鏡頭拍了48條”
真情、真景、真故事,這是張鑫炎導演對大家的要求,《少林寺》中NG最多的記錄是孫劍魁創下的,他回憶說“導演當時根據故事設計了色空耍醉棍的情節,我在武術隊時從來沒練過棍,下午導演讓我自己設計,晚上就實拍。結果那個鏡頭整整拍了一晚上,所有人最後都走了,我清楚地記得一共拍了48條。拍完之後,我兩只胳膊已經不會動了,是其他演員把我架回到招待所的。“那個拍了48條的鏡頭就是”色空“用腳把棍挑到頭頂上的動作。現在聽起來這個鏡頭很容易拍攝,即使不會功夫的演員,只要把擡腳和用頭接住這兩個動作剪到一起就可以了,但是張鑫炎導演就是覺得不到位。他倒也不說什麽,只是讓你一遍遍地踢。計春華的一句話道出了其中的“玄機”,那個時候是沒有監視器的,導演看不到拍出的效果,所以在現場他完全要依靠感覺來判斷。我們最怕聽他說的一個詞就是“保留”,每個動作鏡頭拍上8條10條是常有的事兒。盡管《少林寺》中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是專業武術運動員出身,但彼此打鬥時的磨合與長時間的體力透支使得受傷成了“家常便飯”。計春華回憶說片中有個演員因從馬上跌落而導致左手大拇指和右胳膊骨折,但仍打著石膏堅持拍攝,還有一個弟兄因為跟腱斷裂不得不離開了劇組,“那時沒有替身,也沒有護具,年輕人好勝心強,所以即使摔得眼淚流出來也沒有人往後撤一步。”計春華表示,“那時的演員都很敬業,連十六歲的丁嵐都不知道什麽叫嬌氣,更別說我們這些習武的。現在回憶起來覺得那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精神,而實際上這種精神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已成了一種習慣。
“每個演員都是一張白紙”
計春華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少林寺》為什麽好看?”在他的心裏,什麽武打動作真實精彩、故事極具趣味和娛樂性、創立了武俠片的經典模式等等都不是最佳答案。他給出的一個極為幹脆的答案就是“因為每個演員都是一張白紙。”計春華向記者透露,劇中的演員大都是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對拍電影完全沒有概念。“什麽叫表演,什麽叫鏡頭感,我們當時一無所知。導演只需握住拳頭,大喊一聲‘往這兒看!’就可以了。劇組有30多個演員,每個演員都要同時扮演五、六個角色,每場戲以不同的扮相飾演群眾演員。只要機器一架,導演喊開始,大家就都認真地實打,根本不知道這個鏡頭有沒有拍到你,是全景還是特寫。然而習武之人身上特有的氣質卻是無法復制的。所以在《少林寺》裏即使一個全景的武打場面都無比的真實,現在的影片裏這種場面再也看不到了。”“一毛錢一張電影票創下上億票房”
影片《少林寺》在當年一毛錢一張電影票的時代創下了上億的票房,在濟南,最高票價竟然炒到了10元錢,整整翻了100倍。而對於劇中演員來說,這部電影就像他們所說的“改變了我的一生。”面對今天中國的武俠片現狀,計春華深感悲哀,“內地的武術運動員為何非要讓香港人才能拍出經典?我覺得內地的電影節應該為‘武指’設立獎項,支持和鼓勵這一事業。現在所有的人都可以拍武打戲,實在學不會的還可以用替身,和他們對戲的時候我再也找不回過去的感覺。所以雖然拍了這麽多戲,但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演員,我只是一個武術運動員。”《少林寺》編劇盧少璋評價張鑫炎:他能化腐朽為神奇
張鑫炎是個很開朗的人,沒有什麽大導演的架子,有時候還喜歡自己演,好像在《少林寺》裏演過一個群眾角色。他能化腐朽為神奇。當時河南的少林寺破破爛爛,他就在中國其他地方的禪宗寺廟借景,把它們剪輯在一起,恢復當時整個少林寺的結構,這和他以剪輯出身做導演有很大關系。他拍攝的動作片比較寫實,講究真功夫,平實地描寫情節,用武打來反映人物的情感。張鑫炎說李連傑不忘本
李連傑進軍好萊塢之後,有人指責他忘本。張鑫炎替他講好話:“他很多時都是身不由己,現在出入都有好多人跟著,不是他想做什麽就可以做什麽的。”張鑫炎解釋說在《英雄》的首映禮與李連傑見面時,對方拉他到一邊說:“沒你就沒我。”由此他就覺得李連傑並不是忘本的人。
啊,少林許多年以後,朋友們回首往事,都不約而同地推舉一部電影——《少林寺》,是它完成了對我們最初的性與暴力的啟蒙。
一個頗為刺激的鏡頭,是大反派王仁則將牧羊姑娘用繩子吊起來,成大字形,他喝了點酒,嘴裏喊著“野味”,將姑娘的褲子撕下一塊,露出了幾平方厘米的大腿。令我們深受觸動。在此後很長時間,我們給姑娘的雅稱就是“野味”。
現在想來,這個色狼很業余,他不應該將姑娘吊到半空中去,這樣什麽也幹不了。當然,比較方便展示大腿。
有一天,我在從北京回青島的飛機上遇到一個氣宇軒昂的大胡子。朋友告訴我,那就是在《少林寺》中扮演王仁則的於某人。我醒悟過來,幾乎想上前向他致敬。然而,我要感謝他什麽?告訴他那個撕姑娘褲子的鏡頭其實比他的劍術更令人難忘?這個不好啟齒,恐怕他也不會引以為榮。
那時候,比較流行離家出走。經常聽說,初三四班的王小波跑了,一班的劉小文也跑了。不出半個月,他們都回來了,在前往河南嵩山的路上被中途攔截。山東離河南不算遠,家長和老師都摸準了我們出走的規律。所以,在那一年出走的15人當中,居然沒有一個家夥能夠親眼看到少林寺的山門。
惟一的例外是初三六班的初梅,那是一個我們認為有點缺心眼的大塊頭的“野味”。她因為早戀問題和媽媽大吵一架,席卷了鈔票細軟,從這個小城蒸發了。家長和老師都懵了。她媽媽找了算命的,據說是南下了,便一路追下去,居然忘記了在通往少林寺的路上灑下天羅地網。
一個月後,初梅昂首挺胸地回來了。原來她去了少林寺。不但看到了寺門上金碧輝煌的匾額,還同白胡子方丈喝過茶。只是礙於性別,沒傳授她幾手絕技。我們對她頗為敬仰。她透露了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現在當和尚必須考試,還得有大學文憑。初梅的話是真是假如今難以求證,反正大家就開始好好學習了。
光陰似箭,故人星散,人們朝拜的聖地早從中國的河南變成了紐約、悉尼和倫敦,甚至新西蘭。小孩子們再出走也不會往河南跑了,據說那兒騙子比較多。
前些日子,在某電影論壇上看到一位朋友的帖子,標題是——“啊,少林”,抒發對那部老片子的熱愛。我極其反感“啊”這個感嘆詞,小時侯寫詩時沒少用它,現在讀起來臉上火燒火燎。然而,把它用在這兒全無肉麻之感,只覺得悠然神往、蕩氣回腸、熨帖之極。
啊——少林。
張鑫炎:那些人·那些年·那座廟
1980年代初,一部電影橫空出世,影片不僅風靡了海內外華人世界,還捧出了一顆功夫巨星,功夫皇帝李連傑,這部電影就是[少林寺]。當年,[少林寺]影片的故事,動作,節奏,演員無不給國人以深深的震撼。20多年後的這個夏天,本刊獨家專訪[少林寺]導演張鑫炎先生,在此基礎上為您奉上一條由本刊精心打造的[少林寺]“導演解說音軌”。在這條解說音軌中,這位已年逾古稀的老人將和本刊一起為您解開影片背後的故事,講述並不為人所熟知的左派電影傳奇以及老人自己對於電影、佛教和武術的人生感悟。
插圖100:00:21
張鑫炎:當時我所在的公司是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屬於左派電影人。當時國內對於長城的電影屬於支持性質,假設我們1年生產10到20個片子,能在國內放的就在國內放,不能在國內放的,中影公司也還是統購統銷。收購是一個名義,其實就是補貼給你,給你在海外能夠生存下去。但是我們長城公司的影片在東南亞不能夠進去,因為那時候東南亞一些國家還是有些排華的,很怕我們左派電影過去。[少林寺]是個例外,那時候新加坡的一個片商看到[少林寺]3個字,就說行,立刻掏了錢,但是要求必須重換一個公司的名字,所以當時就另外註冊了一個公司,取名叫“中原”。片商只要有錢賺終歸會去想出辦法,於是我們就打著“中原”的名號名正言順地發行到東南亞去了,這也是片頭出現“中原影業”的緣故。
[DVD電影評介]:1949年,張善琨從上海到香港開設了長城電影公司,俗稱“老長城”。後來經營不善,有一個愛國資本家叫袁仰安,接收了這個公司,慢慢公司裏吸收了一批進步的電影人,那些電影人和夏衍等人的關系都非常好,這些人進長城後拍了很多質量很高的影片,後來慢慢的公司就轉向左傾進步。長城當時有很多明星,像夏夢,陳思思等人都很有名。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城與國內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有時候港澳辦管,有時候外交部管,有時候文化部管。九七回歸以後,長城現屬於新華社下面一個單位。現在公司基本上停頓下來,電影主創人員都已不再,僅剩下一個行政部門。[少林寺]現在的版權還屬於長城公司(一般來說,一個影片賣給某一地區某一國家,版權時限在5-7年之間。約滿後,對方需要就可以再買)。前段時間,歐洲一家公司還購買了[少林寺]、[少林小子]和[黃河大俠]這3部影片的版權。
插圖200:00:41
張鑫炎:拍攝這個影片的背景是這樣的,香港長城的電影任務是面對海外,不在國內找市場,所以公司的電影基調就是要求健康,但是文革中,我們的影片也要為工農兵服務,而且為工農兵服務的概念比較狹義,必須要反映工農兵的影片,別的內容都不能拍。在這種觀念指導下,文革後的海外電影市場完全沒有,就需要重新恢復起來。當時考慮到武術在海外華僑中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就提出來拍動作片。
插圖300:00:47
張鑫炎:這個開場戲鏡頭上的馬其實只有30匹,現在看那場戲就覺得有點簡陋了。沙漠是在河南登封和洛陽之間找的,那地方除了花生,別的都種不出來。馬都是癩馬,部隊拖炮用的。後來我的一個同事看過片子也跟我提過,那個沙漠馬隊的場景,你為什麽不用升降機搖起來,這樣不是更有氣勢嗎?我說,不行,一升起來就知道後面都空了,什麽也沒有,要穿幫了(笑)。反正就是那30匹馬走來走去,那時的條件確實沒法和現在比,現在這種場面比較容易,我記得拍[書劍恩仇錄]時候,給許鞍華導演準備了800匹馬,許鞍華導演都不拍,說氣勢不夠足,要1000匹。我那時30匹就拍了,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大膽。
插圖4
00:04:02
張鑫炎:文革後,我們考慮到港產動作片一直是個久盛不衰的片種,所以提出來在國內選取一批功夫好的運動員到香港來當演員。那時選演員有個概念,男演員要高,女演員要漂亮。可是武術隊有個特點,運動員的個子不會很高,李連傑那時年齡小,個子也不夠標準,所以他沒有被選進去。後來我選演員選的差不多了,還少個主演,演那個十幾歲的男孩小虎。我就跟總經理傅奇說,我記得有個叫李連傑的孩子,他小時候我見過,現在應該不錯。我們就找去了,這個孩子應該說比較高傲,也是5屆全國武術冠軍,看到我們來了,可能心想,上次沒有選我,這次不見了。他就躲在北京體育學院不見我們,我跟領隊說,我見過那個孩子,一定要叫他來。隊裏的命令嘛,他就來了,來了也是馬馬虎虎的打了一套拳。我說你別馬虎,反正我認定你了(笑)。後來進劇組拍了兩天,我就和跟劇組的國內領導說,這個孩子,無論將來這個戲好不好,他一定能成為明星的。[DVD電影評介]:其實,[少林寺]在張鑫炎導演接手前已經拍了很長時間,演覺遠是長城演員吳剛,他會些功夫。但拍出來的樣片效果不好,所以影片就停下來了。長城公司再考慮接下來怎麽拍時,想到了張鑫炎。張導看完後,覺得有戲,就提出了他的要求。在此之前,張鑫炎曾跟著出訪的中國武術代表團拍了一些紀錄片。那時候每個武術隊員都有自己的風格和傳統武術套路,打得真實,看得也舒服,張鑫炎從沒有看過這麽好的真功夫。所以他提出來,能不能讓武術運動員來演,把原來的演員全部換掉。長城同意了這個請求,拍攝工作才重新開始。
插圖500:10:29
張鑫炎:當時電影出來後,宗教人士對於電影中的一些情節很有意見,像這一場抓青蛙的戲。我小時候喜歡的佛教形象就是濟公啊,武松啊,魯智深啊,這樣的一些不守佛門規矩的和尚(笑),這些都是民間喜歡的和尚,真正正統的和尚可能觀眾不會喜歡。當時劇本裏有抓青蛙,吃狗肉等好多戲,不過吃酒肉這些戲並不是我們生造出來的,是少林寺裏的石碑上記載的:少林武僧可以喝酒吃肉。那時在拍攝的時候,是有個領導跟著的,她人跟我關系不錯。在拍抓青蛙的戲時,她就對我說:“肥張啊,這場戲恐怕不行啊,不行的,將來可能要被剪掉的。”我說不行,她問為什麽不行,我說,這段戲不拍不要緊,但是這段戲不拍的話前後就聯不上了啊。我又對她說:“大姐,你有剪的自由,我呢有拍的自由,劇本都已經通過了,這不是我硬加上去的。拍我一定要拍,要是拍完了通不過你剪掉好了。”我想,我們這個戲畢竟是賣到海外市場的,而且《水滸傳》裏的魯智深那麽受歡迎,我們的戲為什麽不行呢。後來拍完了電影局審查,順利通過了,大家都很開心,幸虧那個時候拍了。
插圖600:14:55
張鑫炎:說起來好笑,那時電視不普及,一些風景紀錄片海外華人都很喜歡看,所以編劇就在電影中加入了“少林十景”的描寫,每個都有名堂,這也是照顧市場的商業行為嘛。但是我去看過回來之後和編劇說,你簡直就是在瞎編啊(笑)。其實他是根據古書裏寫的,不過那時很多景當時都變成了農田,馬路了。像有一個武則天洗腳處,上遊修了水庫,根本就沒有了。當時片子已經賣出去了,宣傳時的賣點就是電影前有30分鐘介紹少林美景的鏡頭,我說怎麽拍30分鐘啊。後來影片出來以後,發行方還很有意見,要你拍30分鐘,怎麽這麽少。我說實在拍不出來啊,拍1分鐘都不容易。所以這些內容在電影裏就修改了。這個瀑布其實是在浙江天臺國清寺後面的一個瀑布,在那裏拍的。還有一個大的鏡頭,則是接到奉化蔣介石的家鄉的一條大瀑布。那時少林寺附近連大的水源都沒有。像我們在片中一開始看到的李連傑剃度的大殿,就是在浙江天臺國清寺拍的。浙江的條件比較好,所以在浙江借了不少景。
插圖700:15:14
張鑫炎:我們能找到丁嵐做女主角也很意外。那時候找不到女演員,那種外形,還要有點演技的女孩在武術隊裏比較難找。也很偶然,有一個演棍僧的小夥子,他是河南京劇院的,那孩子正想追求丁嵐,丁嵐那時候是常香玉豫劇學校的學生,學校管的嚴,一般人絕對進不去。他的父親是京劇院教武術的教頭,可能出於一點點私心,他向我推薦了丁嵐(笑)。那怎麽進去呢?我們就趁著他父親教武術課的時候進去了,但是那時候也見不著,丁嵐正沖著墻吊嗓子,白天也沒有見到,後來還是晚上把她找出來,在賓館見了一下,覺得蠻適合角色的。雖然可以了,但還是調不動人,又要想辦法都北京去,北京給了調令才把丁嵐調出來。
現在,丁嵐人在新加坡,有時我路經,我還會去看看她。
插圖800:17:46
張鑫炎:那時的想法就是要展現中華武術,所以現在看起來[少林寺]動作部分的電影感要少一點,鏡頭盡量用中遠景,讓觀眾能把每個動作都看得清清楚楚。因為那幫武術隊員能打嘛,要是換香港演員打兩三下就不行了,就要換鏡頭了。但是現在看覺得我們還是過於拘泥於表現武術了。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這類電影已經沒人能拍出來了。因為,演員的功底在那,只能用電腦,特技,替身,電影語言啊這些來完成了,演員的基本功已經沒有了。我看現在的武術運動員都是按照套路來練的,有風格,有傳統武術的東西已經很少見了。
插圖900:25:06
張鑫炎:這場戲講得是和尚們的清苦,相比起來,他們那批運動員也是很苦的。我們那時住在部隊戰士的營房裏,一個房間住18個人,演員、導演都住一起。那時真熱,白天有40多度,一個晚上要洗7次澡。晚上我寫分鏡頭本就在床邊,一個小凳,一盞小燈,就這樣寫的。吃的也缺,劇組裏面買了兩支氣槍,麻雀晚上不都躲在樹上嗎,胡堅強(飾悟空和尚)槍法很準,我就負責打手電筒照,一找到麻雀就打,打下來後有個運動員負責收、殺,另一個就負責燒。白天我們看好戰士們種的菜哪顆好,晚上借著上廁所的機會就去偷回來,因為實在是沒有東西吃。最後,附近的鳥都打光了,青蛙從手掌那麽大的抓到只有指甲蓋那麽大(笑)。很苦,但是很快樂。我這一生裏老是記得,1年多拍完之後,在鄭州火車站,劇組老的小的沒有一個不哭的,感情深啊。
所以20多年下來,我們這幫人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經常碰在一起,互相也比較關心,從不講那些錢啊什麽的。現在不一樣,劇組之間可能關系沒有像我們當年那麽好的了。
插圖10
00:34:21
張鑫炎:我其實不懂武術,但是和當年拍電影時候的演員都做了好朋友。有時候見面聊起,他們也覺得比較煩惱,現在那些武術隊的年輕人學習不到傳統的武術,只能夠按照固定的套路來學,大多非常程式化。完全按比賽的要求來。說些行外話,我覺得現在武術過多的用體操、舞蹈的標準來要求,如果1個360度轉體不夠漂亮,就要來個720度的,其實這樣很多都不是很合理。像電影中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腿,連續3腳,其實在現實裏非常不合理,人淩空以後不能轉向,你踢我的時候,我其實有很多時間,閃一閃或者碰你一下你自己就已經倒下了,那只能夠在電影裏表現出來,很漂亮,很瀟灑。人一離開地就沒有根,很容易被人攻擊,電影裏的那不是真的功夫。所以傳統武術裏很少飛腿啊這種動作。
最近我和於承惠(飾王仁則)、計春華(飾禿鷹)一起去參加胡堅強在美國開的武館成立5周年儀式,看到武館裏的外國人,覺得很佩服。因為他們對於武術的追求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中國武術隊裏很多都是家長逼著去的,家庭條件也比較富裕,你很難要求他苦練。武術叫功夫啊,不下功夫當然不行。外國人呢都是興趣使然,都是因為喜歡武術而練的。外國學員的想法很多,身材也好,他會問你那招為什麽這麽用,就要解釋給他聽怎麽用招變招,外國人聽了以後,都非常接受。我覺得這樣對了,武術就應該是應才施教的。比方說太極,如果胖子打的話,就應該動作幅度大一點,不一定拘泥於原本的姿勢,就像奧尼爾一樣,他投籃的姿勢和別人都不太相同,因為他胖嘛,他不可能要求他很正規的,只要他能投進去了就行了。每個人的身材、體能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武術風格。你不能要求現在武術隊的各種姿勢完全一樣,我去看武術訓練,教練教學生一個動作必須腿擡多高,拳伸多直,我問他為什麽這樣做,他說不知道,師傅傳下來的。像日本少林寺的拳法雖然很簡單,但是每個學徒必須先學武德,再學理論,學了理論之後再學動作。這和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的武術現在就是為比賽用,現在我就覺得武術有點在慢慢失去它真正的內涵和意義。而且現在像一些傳統武術的傳人難找,最難的還是做人,武德其實是武術裏最重要的東西。
[DVD電影評介]:影片雖然有掛名的武術指導,但是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武指,所有的打戲都是由兩個演對手戲的自己去編,把最好的功夫拿出來,根據劇情來配戲,編好後用錄像拍下來。晚上13個武術隊員和3個教練坐在一起看錄像,看編的好不好,合理不合理。教練有時候會講理論,根據武術的理論,這招不合理;運動員有的時候會認為這是電影,電影要好看就行,有時候兩方面也有爭論。導演當然還是希望好看,教練就會生氣走掉。不過有個好處就是,這樣把每個人的風格都拿出來了,不像現在是武指說話,他說怎麽動,演員就必須怎麽動。雖然影片沒有武術指導,但是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武術指導。
插圖1100:35:47
張鑫炎:接手本片前,我從沒去過少林寺。那時看過香港拍的少林寺電影不少過100部,講的都是南少林,所以我也一直以為少林寺在福建蒲田,不知道少林寺在河南(笑)。去之前覺得很新鮮,到了少林寺之後比較失望,真是一片荒涼啊。那時少林寺很窮,只有10個和尚,每個月國家生活補助10塊錢,只有一個山門,裏面也幾乎什麽都沒有,正在重建中。後來《武林》雜誌要拍一個封面,和尚中間有一個有武功的,走路也是一拐一拐的,沒有兵器,也沒有服裝,我們攝制組借了一套袈紗和一件月牙鏟給他,他就站在少林寺山門前,單腿獨立拍了一張照片。少林寺整個山門其實一直沒有變過,但是當時山門外的黃色墻壁和墻上的字,都是我們那時拍電影為了追求效果重新油漆上去的。現在少林寺氣派相當大,和我當年去的時候已經完全不同了。我覺得也有矛盾,佛教和旅遊之間還存在一些矛盾。旅遊管理部門收錢,寺院也收錢。我覺得不該這樣,人們是去朝聖的,佛門應該大開的,不該收錢的,泰國的寺廟就都是不收錢的。雖然我不信佛,但是我一直認為佛應該在信佛的人的心中,佛是無形的。燒兩支香,去給菩薩磕兩個頭,那不是菩薩也受賄賂了嗎(笑)?
插圖1200:38:21
張鑫炎:於承惠和計春華兩人演的反派給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但是那時他們都已經不在武術隊了。於承惠在山東的工廠裏當工人,也不太練武了。我們去山東隊去選演員的時候,我對於海(飾曇宗和尚)——就是演李連傑師傅的那位——說,我還缺一個人演大反派啊,於海就跟我提了於承惠,找來一看,確實很不錯,後來留了胡子效果就更好了――他是真有俠的感覺和行為,他一直看不起這種武打電影,在拍完[黃河大俠]之後,就堅決不拍這類電影了,直到最近才出來拍一些戲。他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人,對於劍的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計春華原來在浙江武術隊,一次晚上在農村拉練,不知什麽原因,一個晚上頭發就掉光了。隊裏覺得他形象不好了,他就離開武術隊,到電力局工作,抄電表。他的這個形象很適合反派,於是就被選到[少林寺]劇組裏面了,其實他是個人際關系很好的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
[DVD電影評介]:影片在拍攝時,得到了當時國家體委的大力支持。徐寅生那時是國家體委副主任,早先他去美國打乒乓球後回程路過香港,與拍攝紀錄片的張鑫炎熟識成為朋友。徐寅生就給了我們一封信,到全國各地去看,看中誰就要誰,各地的體委主任也很支持。那時國務院港澳辦是長城電影的直接領導,廖承誌同誌也為影片打了招呼,因此拍戲時各地政府也給予了不少幫助。
插圖13
00:48:02
張鑫炎:這個春夏秋冬練武的片斷是在香港片場裏拍攝的,搭的布景。動作也都是李連傑自己排的,他就把他練的武術中抽了一段出來,分了一個“春夏秋冬”,其實拍攝不難,但是這段大家都愛看,因為李連傑確實是有真功夫。
插圖14
00:51:58
張鑫炎:那時塔林也已經很破敗了,有的已經要倒了。如果現在拍電影,肯定不會讓進去拍的,但是那時候很野,沒人管,馬啊人啊在裏面隨便跑。
插圖1500:55:57
張鑫炎:這場白無瑕給唐王和小虎送飯的戲,是在洛陽龍門石窟拍的。
插圖16
01:02:15
張鑫炎:像那些演員在開拍前都不會騎馬,所有人都集中練了一個月騎馬,那時還沒等到開拍,有兩個人已經摔下來了。於海因為好心去追逃走的馬,把馬追回來了,但馬跑到馬廄一轉彎把於海甩下來了,於海的胳膊就斷了。於承惠在練馬的時候,腳鉤到馬蹬上,被馬在地上拖,鎖骨斷了,兩個人連戲都沒有拍,先回山東濟南修養。那時真是很難,沒人陪他們回家,他們在火車上吃飯只能你餵我,我餵你,太不容易了,兩三個月之後養好了才回劇組的。因此本來是準備秋天時,拍黃河岸邊的戲,因為那時候蘆葦很多很漂亮,但是他們回來時已經是冬天了,只好到處去買蘆葦,一根一根插起來再拍。你可以看到背後的蘆葦很稀疏了。
插圖17
01:09:19
張鑫炎:在開拍前,我沒有給這幫武術隊員專門的表演訓練。那時候我覺得武術運動員見過的場面都很大,有時候1萬人的場面他也照樣表演,他們其實不會怯場,動作場面都表現不錯。但是文戲就差一點了,一般我們找個新演員,再怎麽訓練,一到鏡頭前,機器一開,還是會緊張。他們就更是新手了,像計春華就講一句話:將軍,XX來了。他可以拍兩個小時。於承惠也是,影片開場的那幕戲我記得在登封的黃河邊,於承惠當時是第一天拍戲,我跟他說,於老師,我們等臨時演員全去吃飯,沒有什麽人的時候,我們來拍說臺詞的一個鏡頭。到吃飯的時候,幾百人都走光了,開拍,也是只有一句對白,拍了兩個多小時,臨時演員都回來了,我們還在拍,我說不拍了,於老師,明天再拍吧(笑)。到現在,大家也看到,經過鍛煉,他們的演技都已經相當好了,但是在開始的[少林寺]時,還是蠻困難的。
插圖18
01:13:19
張鑫炎:影片雖然拍了很多時間,也用了不少人,但是沒花多少錢,因為那時候不怎麽算錢。運動員也沒有工資,就是每人每天1塊錢補貼。後來影片賺錢了,我們就給7個省的體委都送了一筆錢的。運動員們後來訪港宣傳電影,每個人喜歡什麽公司就買了送給他,摩托車啊什麽的,都有。我們公司的職員都很羨慕他們,說我們做了幾十年也沒有這麽好過啊(笑)。國內放這部影片的時候,還是不算票房的,算拷貝印數,當時當時國內總共印了1000多個拷貝,而且拷貝的數量是不夠的,當時的成績應該是很好的,總之,這個片子應該賺很多錢,但是國內票房是多少,可能算不清了。
[DVD電影評介]:據統計,本片在香港地區的票房成績是1615萬港元。
張鑫炎:這個片子的香港首映情況相當不錯,當時在香港這個片子是和成龍的[龍少爺]一起上映的,我們的票房是超過[龍少爺]的,所以當時成龍也很緊張。要知道香港的戲院和現在國內的戲院一樣,都是院線制度。左派電影那時在香港受排擠,因為臺灣在香港有一個自由工會,所有的電影主創人員必須要參加這個工會,影片才能夠到臺灣公映,因為香港電影的1/3強的電影份額都在臺灣,必須還要依靠臺灣市場,你不參加他的公會你的就進不去臺灣市場。在那種情況下,我們組織左派院線很困難。我們自己有幾家戲院,要發行[少林寺]不夠龐大,就去拉攏中間的不歸其它院線管轄的小戲院,再加上一些愛國資本家搞的戲院,數量上也還可以了。一般一條院線至少應該有10家以上的戲院,像我們的電影一般一部電影上兩個禮拜,[少林寺]好一些,上了1個月。
過去如果我們與邵氏同時出片,一定吃虧過邵氏,他們片子多,大明星也多,好片也多。但是[少林寺]上片後,受歡迎程度很出乎我們的意料,邵氏、嘉禾這些大公司也很關註。後來[少林小子]出來後,我們到戛納影展上推銷,租了間戲院放映,新藝城的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他們都來看這出戲,他們就想看看到底是什麽讓這部戲可以在香港賣2000萬,也想研究其中的原因。錢當然只是一方面,我記得當時首映完成,演員都已經上了車,很多觀眾都圍著車,其中有個觀眾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他說,哎呀,我們中國也終於出了一個武俠明星了。因為當時還是港英政府嘛,他們還沒有把成龍,李小龍當作中國自己的明星。我們聽了以後就很欣慰。
插圖19
01:19:50
張鑫炎:我去少林寺看景的時候,帶了一批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的人去參觀。當時他們聽說要拍[少林寺],他們的祖師爺創始人,中島誠就說他曾經在少林寺裏學過武。其實根據我們的資料,他當年應該算是一個日本軍方的特務。偶然的機會他曾經在少林寺待過一段時間。回到日本之後,他生活在一個底層社區裏,他專打抱不平,還經常打美國占領軍,因此很得人心,後來他在日本四國建了一個武館,把從少林寺學的武功結合日本的柔道,從這裏開始創立了一個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不過日本武道館並不承認他們是日本的武術,直到後來才承認他們的地位。當時[少林寺]放映前面有一段紀錄片,就紀錄了中島誠回歸少林寺,列了一塊碑,少林寺確認他為第47代弟子。影片中的這個演員就是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的,叫山崎博通,仔細看他的功夫還是有一些日本拳法的味道的。
插圖2001:22:24
張鑫炎:我一直很重視觀眾的口味。這可能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戲院旁邊有關系。我的舅舅是搞戲院的,我就住在戲院後面,經常就到戲院去看戲。如果你看到戲院滿座的時候,心裏會很舒服。有些制片商在他的新戲上演時他會很關心,他會躲在戲院對面看票房情況。假設戲院門口排長龍買票,他就很開心;假設很冷清,他就灰溜溜地回公司了。我從小就感覺到,一個戲沒有觀眾就會很慘。一些導演會在新戲上演的首場,經常是午夜場,偷偷的跑到戲院裏面去觀察。午夜場看戲的都是年輕人,一看戲不好就開罵,最厲害的時候,用刀子劃椅背上的套子,所以戲不好,戲院經理就要叫苦,椅子都得換;戲好就一起拍手叫好,從那批觀眾中你就可以感應到哪段戲觀眾喜歡,哪段戲觀眾不喜歡。所以香港的商業影片有一段時間就開始逐漸做的比較好了,跟電影與生存聯系在一起有關系。這和國內那時候對電影的要求完全不同。
[DVD電影評介]:張鑫炎出生在浙江,解放後是從國內到香港。他與名震電影界的邵家有著親戚關系,邵逸夫的哥哥邵邨人就是他的姨公。由於念書時英文有些跟不上,他進入邵氏制片廠的前身工作,在洗印車間做學徒,那時都是人工洗印。當時長城電影公司的影片基本都賣給邵氏做海外發行,張鑫炎看到長城的影片質量很高,相比下邵氏的片子還粗糙一些,就產生了羨慕之心,覺得要是有機會去這家出好片的電影公司工作就好了。後來因為一個工友的愛國行為,張鑫炎那一批人都被開除了。過了段時間後,他的舅舅認識一些導演,就介紹他去學習剪輯,又回邵氏擔任剪輯工作,最忙的時候1個月要剪7部關德興演的[黃飛鴻],有時候一個禮拜連一分鐘覺都不睡。之後他又到日本學了一段時間剪輯,回來後,長城公司剛剛要請一個剪輯師,張鑫炎就欣然應聘。雖然薪水沒有原來高,但是由於同事間的關系很融洽,公司的戲質量好,剪得也開心,因此精神上也很舒服,所以在長城一直從20多歲做到退休。在這裏他拍攝出了一大批如[巴士奇遇結良緣]、[少林寺]、[少林小子]、[黃河大俠]等一批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影片。
插圖2101:28:39
張鑫炎:這場跳入黃河裏的戲是在冬天拍的,但是我們沒有用替身。一個原因是我們覺得用替身,有些武功可能超越不過演員;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李連傑他們覺得如果用替身的話,自己的面子也下不來。不像現在,最好用替身,能做的動作也最好用替身。我們後來聊的時候李連傑他們還對我說,拍你的戲太苦了,以後都不拍你的戲了(笑)。不過那場戲的確苦,黃河已經結冰了,要求他們掉到水裏之後再上來,李連傑和於承惠兩個人要把頭埋在水裏,導演喊起來,機器一響,他們就起來。他們兩個人都不會遊泳,在水裏就隨著水漂到鏡頭外面去了,起來之後,他們都辨不清東南西北了,拍了好多次才過。但是一上來就很慘了,他們身上都結冰了,趕緊用軍大衣把他們裹起來禦寒,所以他們的關節炎啊風濕啊可能都是那時候落下的。也幸虧是他們練過武功,沒練過的可能都堅持不住。
插圖22、23
01:30:09
張鑫炎:我以前在公司拍過不少動作片。這一段的簡潔可能跟我以前從事過剪輯工作有關系,我跟過很多導演,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那種要求,剪的多了就能發現規律,知道這樣的一個鏡頭後面應該跟一個什麽樣的鏡頭,每一個導演他一定有他的規律,時間一長,就慢慢掌握了。而且我們前期工作也做的比較正規,比較長,分鏡頭一定要分好,整體的構思也必須建立起來,所以後期就會好一些。一般前期分鏡頭會做1到2個月,因為拍武俠片,現場的變數比較多,所以會再改,臨場可能要改兩三次都說不定,不過心中都會有個數。後來香港電影都是在趕嘛,很多導演就是現場憑經驗來做了,最後質量就參差不齊了。
像現在的張藝謀,條件好了,也很精益求精,我問過李連傑,他拍[英雄]的時候就已經和拍紅高粱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現在他早上坐3個小時車到外景地,拍一兩個男演員的鏡頭,中午陽光好,拍一個遠景,下午四五點鐘,拍一兩個女演員的鏡頭,一天五六個鏡頭,就結束了,因為現在資金充裕了。原來拍[紅高粱]的時候可不一樣,那時吳天明做西影廠廠長,給了張藝謀70萬人民幣資金,他來問我借計春華,一開始是制片來的,我說行,制片就問我要多少錢,我說,計春華在我們這每個月工資500,拍戲的話會給報酬,那麽你們給他1000元1個月行不行。結果制片就走了,後來張藝謀來了,他說張導,我沒有錢。我說那怎麽辦。他說,300行不行。我說我們公司賠200,你們出300,你們就把計春華借去吧。那時候他也很苦,拍[紅高粱]是真不容易,所以現在拍[英雄],我說不稀奇了(笑)。李連傑告訴我,在[英雄]裏那場戲是他走到皇宮裏,再走出來,中間大殿的戲不算,就走進去走出來,走了1個禮拜。現在他就可以慢慢的細磨了。別的戲可能就沒有這個條件了,比方現在很多電視劇都是。我和袁和平去拍[太極宗師],吳京演的,袁和平拍其中的一場打鬥,吳京從塔下打到塔頂找師傅,一層層打上去,拍了1個月,最後出來是9分鐘的戲,很多朋友都說,你們是傻瓜,哪有這樣拍電視劇的。我覺得不能完全這麽說,一個,袁和平自己做老板,他又是大師,他肯定不會跌自己的份兒;另一個,這樣拍出來觀眾才愛看。後來拍好後,片商看到片花說,這個片子打得好看,就要了,所以只要做好了,自然有人承認。但是現在有些片子就不太註意這些,沒錢了時間也快用完了,有時候一句話就敷衍過去了,一集2-3天就拍完了,你怎麽能要求他好。
插圖2401:34:06
張鑫炎: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少林寺]這部電影,稍微有點商業化。我其實很喜歡[黃河大俠]這部電影,但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當時我拍這個片子的主旨就是俠也好,人文也好,都是被封建統治者利用的,但是這些人不會死心的,還是要去為黎民做一些事情,那是一個俠的概念。當時我找的女演員叫夏青,很漂亮。我的片子在西安都已經定妝開拍了,當時謝鐵驪正在籌備[紅樓夢],得到消息後就請我到北京去吃飯,把[紅樓夢]裏300多個女演員的照片給我看,說讓我隨便挑一個,要和我換夏青,因為他想要用夏青演賈寶玉。我看了一下,沒有適合我這部戲的,但是沒有辦法,謝老是長輩啊,我就說,讓給你吧,也不用跟我換了。但是我戲已經開拍了,怎麽辦?我想起珠影廠的一個演員,以前我們拍過她一個片子,我就臨時打電話給她說,你能不能幫我一個忙。其實我知道這個戲並不是很適合這個演員,但是必須要拍了。後來越